《接触即兴、身体语言与“一颗土豆”》 | 社群联动访谈
访谈人:颜维旭(BJCI)、吴张心安(以下简称W)
BJCI: 什么时候你开始接触并学习CI?
W: 第一次是2020年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书艺的带领下做了一些简单的接触即兴和集体舞谱练习,当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对视练习的搭档是Tong(BJCI的另一位老师,之后一起成立“周四下午”lab的伙伴),后来一直记得她。小舞蹈的搭档之后没再见面,却一直记得她的面容。后来因为有点社恐,大概过了半年才去参加常规活动。之前有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可能那半年里其他身体练习(复健)更丰富了,接触即兴对我的吸引力也更大了。都是些机缘巧合。
虽然接触即兴有时在大家看来具有“风格化”的样貌(这个后面会谈),但其实它又是包罗万象的,有身心学内容,有偏舞谱、创作的部分,也有社群建设等,可以容纳很多东西,至少北京接触即兴社群中都有所体现。
之前更多时间用头脑思考,用理念和文字工作。接触即兴在那时带来一些不同视角,让我在对待生活、思考问题、与他人交流以及理解作品上都有些变化。能够从身体、意识状态的角度去感受一段舞蹈、行为艺术、肢体剧场,以及日常行动。
BJCI: 跟其他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相比,你觉得CI这种开源式的学习有什么不同?
W:“开源”意味着它有万千种进入的路径,每个人都能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它不是考核制的,也没有体系化,无需通过严密而有次第的教学来推动。老师也不需要花很多钱去考资格证,并把这个东西版权化,再把传播路径据为己有。没有条条框框去限制教与学的每一个瞬间,所以一定程度上也造就接触即兴在五十多年的历史中呈现出非常多的样貌和风格。
比如我们看七十年代“初代”接触即兴实践者的录像资料,他们给的劲儿都特别足,那种“火箭头”似的能量,在厚厚的软垫上扑、蹦、然后摔;八十、九十年代,欧洲有一种比较柔和、顺滑的东西;现在美国一些舞者又跳出另外一种面貌。同时也有一些人在非常技术化地教授接触即兴……大家都在这个框架里发展它的某一侧面。
我觉得Steve Paxton有意让大家放下对于所谓接触即兴的“原教旨主义”的追求,放下对于 Steve 作为创始人的执念,有一种和接触即兴本身一样“无为”的姿态。去年在美国参加接触即兴五十周年大会时,Steve远程出席研讨会。与会者向他询问许多有关接触即兴历史发展的细节,好像迫切地想让他去承接作为“创始者”的头衔。但Steve总会用一种迂回的方式化掉那些期待和意义。在研讨会的结尾,他只是非常真诚而朴素地说“It was a fun ride”(那是一段愉快的旅程),谈到他很享受和朋友一起探索的过程。我觉得这个简单的回答已经非常圆满了。
或许正是这种开源的形式,让学习非常轻松。它好像阻挡了贪婪的心、进取的心,也阻挡了人们想要把它体系化的心,以及各种执念。怎么去揉捏它,都只是你在揉而已,并不会改变它的形式,其他人还是有他们进入的路径。像是太极,也很像合气道,当然接触即兴与后者有很深的渊源,合气道讲究如何把一个东西转化,不用蛮力去拧它。推过来一个“我执”的力,很容易就被它化掉了。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这是很有智慧的做法。
BJCI: CI对你“向内”探索的过程有什么帮助?它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一些惊喜的瞬间。
W:比较笼统地说,接触即兴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去看待身心状态、本体觉、自发性、动机等。后来做其他练习,或多或少也在和接触即兴相互支持,比如合气道、body-mind centering、费登奎斯技法等。若没有接触即兴,大概不会有后面这些学习。
但对我来说,好像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段时间完全不做任何身心学练习,完全不跳接触即兴。今年夏天回北京前有快一年没去跳舞,唯一的身体练习就是合气道,但也不是每周都去,也没怎么认真学习其他身心学方法,基本就是随心动动。不过,真正尊重自己的想法选择休息,回来以后,好像心的系缚也少了,有一部分更自由了吧。回京第一周和“周四下午”Lab的伙伴们进行了三天的练习,发现那次对身体的感知比较偏重整体性,不太执着于感受的细节,也不会被局部感知牵着走。毕竟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在参与运动和存在的过程,如果陷入细微处,意识的负荷会很重。之前虽然意识到这点,却很难主动改变,毕竟那样就是要“用意”来“去意”,肯定是得不偿失的。不过“休息”再回来之后自然而然就不太“用意”了,比较轻松,可以打开意识做很多事情。
谈到这些是因为,说到“向内”探索,大家的期待可能是一个清晰的“精进”路径,但我感觉或许索性不干了,放下一段时间,再回来好像有些东西被整合,之前意识上代偿的部分就放下了。哪怕没有在跳接触即兴,没有在做身心学练习,其实每天的生活也或多或少在其中,每时每刻都在整合。之前一直专注在身体运动上进行整合,还是比较单薄。“放假”那段时间更多关注对于日常生活的觉察,反而心、意识在再次回到运动时能够给予更稳定的支持。我觉得很多其他事情也有类似的逻辑,或许怎么都不会走丢的,只是我们往往不愿相信。不跳的这段时间,也挺喜欢观察生命体的各种姿态。观察时好像又吸收了些什么,但这也很看缘分。
访谈人:颜维旭(BJCI)、吴张心安(以下简称W)
BJCI: 什么时候你开始接触并学习CI?
W: 第一次是2020年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书艺的带领下做了一些简单的接触即兴和集体舞谱练习,当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对视练习的搭档是Tong(BJCI的另一位老师,之后一起成立“周四下午”lab的伙伴),后来一直记得她。小舞蹈的搭档之后没再见面,却一直记得她的面容。后来因为有点社恐,大概过了半年才去参加常规活动。之前有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可能那半年里其他身体练习(复健)更丰富了,接触即兴对我的吸引力也更大了。都是些机缘巧合。
虽然接触即兴有时在大家看来具有“风格化”的样貌(这个后面会谈),但其实它又是包罗万象的,有身心学内容,有偏舞谱、创作的部分,也有社群建设等,可以容纳很多东西,至少北京接触即兴社群中都有所体现。
之前更多时间用头脑思考,用理念和文字工作。接触即兴在那时带来一些不同视角,让我在对待生活、思考问题、与他人交流以及理解作品上都有些变化。能够从身体、意识状态的角度去感受一段舞蹈、行为艺术、肢体剧场,以及日常行动。
BJCI: 跟其他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相比,你觉得CI这种开源式的学习有什么不同?
W:“开源”意味着它有万千种进入的路径,每个人都能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它不是考核制的,也没有体系化,无需通过严密而有次第的教学来推动。老师也不需要花很多钱去考资格证,并把这个东西版权化,再把传播路径据为己有。没有条条框框去限制教与学的每一个瞬间,所以一定程度上也造就接触即兴在五十多年的历史中呈现出非常多的样貌和风格。
比如我们看七十年代“初代”接触即兴实践者的录像资料,他们给的劲儿都特别足,那种“火箭头”似的能量,在厚厚的软垫上扑、蹦、然后摔;八十、九十年代,欧洲有一种比较柔和、顺滑的东西;现在美国一些舞者又跳出另外一种面貌。同时也有一些人在非常技术化地教授接触即兴……大家都在这个框架里发展它的某一侧面。
我觉得Steve Paxton有意让大家放下对于所谓接触即兴的“原教旨主义”的追求,放下对于 Steve 作为创始人的执念,有一种和接触即兴本身一样“无为”的姿态。去年在美国参加接触即兴五十周年大会时,Steve远程出席研讨会。与会者向他询问许多有关接触即兴历史发展的细节,好像迫切地想让他去承接作为“创始者”的头衔。但Steve总会用一种迂回的方式化掉那些期待和意义。在研讨会的结尾,他只是非常真诚而朴素地说“It was a fun ride”(那是一段愉快的旅程),谈到他很享受和朋友一起探索的过程。我觉得这个简单的回答已经非常圆满了。
或许正是这种开源的形式,让学习非常轻松。它好像阻挡了贪婪的心、进取的心,也阻挡了人们想要把它体系化的心,以及各种执念。怎么去揉捏它,都只是你在揉而已,并不会改变它的形式,其他人还是有他们进入的路径。像是太极,也很像合气道,当然接触即兴与后者有很深的渊源,合气道讲究如何把一个东西转化,不用蛮力去拧它。推过来一个“我执”的力,很容易就被它化掉了。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这是很有智慧的做法。
BJCI: CI对你“向内”探索的过程有什么帮助?它是如何发生的?有没有一些惊喜的瞬间。
W:比较笼统地说,接触即兴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去看待身心状态、本体觉、自发性、动机等。后来做其他练习,或多或少也在和接触即兴相互支持,比如合气道、body-mind centering、费登奎斯技法等。若没有接触即兴,大概不会有后面这些学习。
但对我来说,好像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段时间完全不做任何身心学练习,完全不跳接触即兴。今年夏天回北京前有快一年没去跳舞,唯一的身体练习就是合气道,但也不是每周都去,也没怎么认真学习其他身心学方法,基本就是随心动动。不过,真正尊重自己的想法选择休息,回来以后,好像心的系缚也少了,有一部分更自由了吧。回京第一周和“周四下午”Lab的伙伴们进行了三天的练习,发现那次对身体的感知比较偏重整体性,不太执着于感受的细节,也不会被局部感知牵着走。毕竟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在参与运动和存在的过程,如果陷入细微处,意识的负荷会很重。之前虽然意识到这点,却很难主动改变,毕竟那样就是要“用意”来“去意”,肯定是得不偿失的。不过“休息”再回来之后自然而然就不太“用意”了,比较轻松,可以打开意识做很多事情。
谈到这些是因为,说到“向内”探索,大家的期待可能是一个清晰的“精进”路径,但我感觉或许索性不干了,放下一段时间,再回来好像有些东西被整合,之前意识上代偿的部分就放下了。哪怕没有在跳接触即兴,没有在做身心学练习,其实每天的生活也或多或少在其中,每时每刻都在整合。之前一直专注在身体运动上进行整合,还是比较单薄。“放假”那段时间更多关注对于日常生活的觉察,反而心、意识在再次回到运动时能够给予更稳定的支持。我觉得很多其他事情也有类似的逻辑,或许怎么都不会走丢的,只是我们往往不愿相信。不跳的这段时间,也挺喜欢观察生命体的各种姿态。观察时好像又吸收了些什么,但这也很看缘分。
BJCI: 你怎么看待接触即兴的“向外”?有没有将接触即兴应用到其他的方面?
接触即兴也算是一个切入点,通过它观察美国文化的一些侧面。也通过这个线索参加了许多活动,比如偏学术的讨论,偏实践和编创的探索等。这个线索有着丰富的延展性,美国许多做行为表演的人都有身心学练习经验,或尝试过类似接触即兴的方法。
BJCI: 对于CI来说,技术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
W: 如果说接触即兴有一个技术化的过程,那可能是它发展到十年、二十年的时候,在爱好者、教学者推广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个人感觉,不一定准确)。并不是Steve Paxton说“我们有了这些技术,所以有了接触即兴”,甚至Steve觉得可以不称之为接触即兴。虽然他也有“小舞蹈”这样的练习,但那是一种“技术”吗?其实也不是,只是站着,是人很本能的神经反射的一个部分,像Hubert Godard和Emma Romain Bigé所说的“展现出个体在两⾜动物之上形成的种种微妙乐⾳与独特变奏,仅此而已”。1当然,“初代”接触即兴习练者也练合气道滚,但那是出于对身体运动路径的好奇,并非源于外部建构的技术。这其中有着“道”与“器”的区别。后者是“方便法门”,拿来就用,能获得一些物理结构的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但说得虚无一点,也可能容易让自己“感觉跳了一段看起来比较接触即兴”的舞蹈,单薄的满足感或许较难支撑真正的好奇心。
接触即兴的诞生有着去风格和去技术化的初衷。但毕竟发展五十年了,人们跳着跳着也发展出一些可识别的“舞种”元素。经过网络视频的传播、模仿、转译、重写,我们看到的舞蹈也变得更为同质化,好像不那么跳就不是接触即兴,但可能这是一种误解。之前不习惯在这一场合里录像、拍照,因为担心这些图像在被选择性地进行传播、繁衍时,会出现越来越多雷同的舞蹈。也许没有这些,也不会有效仿,无论怎么跳都是对的。两只小猫追跑打闹,或是几个小朋友玩在一起,乱作一团,他们不会考虑“这个地方有一个托举,这个地方有一个十字交叉滚,我们到了地上要保持接触点的滚动”,但他们的玩耍非常具有生命力,无从预判、难以分析、充满惊喜。可能那个更靠近接触即兴的本质也说不定(不过接触即兴有“本质”吗?)。
不论何种质感的沟通都可以有接触即兴的发生。有人也许技术化地跳,有人也许非技术地跳(但人有可能彻底“非技术”地运动吗?这也是不可及的幻想),都是不同的语言。况且技术/非技术也有很多种,二分法也有些粗暴。不过,想象一段双人舞,一人是“纯技术”,另一人是“纯非技术”,跳在一起也会出现新鲜事物,杂交出新品种的运动与舞蹈。在教课中也发现,有时候虽然并没有教“一个勺子的结构”、“怎么托起来是稳的”之类的技术,哪怕很多朋友第一次来,但他们的身体语言很有吸引力,具有独特质感,只要拥有足够的空间,都有发展的可能。
BJCI: CI对你来说是什么?
W: 之前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是它现在对我来说也不太重要。也想起Nancy Stark Smith(接触即兴初代重要人物),她有一个小的体系,“States of Grace”,其中接触即兴只是她列举的众多探索方向之一。哪怕对于Nancy来说,接触即兴可能都没那么重要,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最重要的部分,或许还是之前未曾想过还会在这一环境中遇到一些非常亲近的社群朋友们,后来共同建立研究、创作小组,也在参与彼此的生活。人的连结,可能是接触即兴带给我最重要的东西,是当下很重要的支持。
现在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若隐若现,但特别有根基的。就像是你往地里种了一颗土豆,结果长出西红柿、胡萝卜……然后有了一个菜园子。原本只想种一颗土豆而已,可或许它就改变了这片土壤的生态,其实挺神奇的。也许甚至拥有了其他更好的菜,你可能也没想到是这颗土豆带来的。
它对我来说也是家的感觉。一个背靠之所,让探索更加有迹可循。虽然无法预测未来自己的探索会怎样发展,毕竟练习时间不长。有时也想不起它带来过改变,什么时候开始跳,或者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它好像无形地影响着生活的每一层面。它就像是,既支持着你,还能让你觉得“不跳也行”。我觉得这种东西挺少。
不过,它毕竟只是缘起。因为也不可能从中习得所有生活的内容,不可能永远只有接触即兴,还是得回到生活。但或许它们也早已分不开了。
注:1. 《地心引力中的研究:移动—被移动》,译自 “Moving-moved: A Study in Gravity” by Hubert Godard and Romain Bigé,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Steve Paxton: Drafting Interior Techniques, Mousse Publishing/culturgest (2019): 89-104. 由接触即兴中文研究小组翻译,发表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编辑的《舞蹈学》(第三辑)。
文章原载于“北京接触即兴舞蹈”微信公众号,2023年9月26日。